2016年6月3日 星期五

成就教育文章:一雙手-大宇宙 小編:成就教育導師Jessica Fok (BA)

題目: 一雙手-大宇宙 小編:Jessica Fok (BA)

「我知 一雙手 只要握成拳頭 能捱下去 哪怕我 面容極蒼白 拒絕疲累 追 追不到 也得追 成就最渺小的壯舉 一雙手 可以不求人 頑強面對 這世界 絕情又刻薄 照樣無懼 當 天開眼 暖風吹 雲霧會散開 給我 堡壘…」 今天的陽光份外燦爛明媚,我懷着輕快的心情縱遊在綠林中, 葉子綠得油亮, 花兒彩得炫目,像是在爭妍鬥麗卻不損大自然的融和。 坐在樹下, 聽着手機裏的最愛歌曲,身邊沒有繁重的課業,離開了城市中的紛紛擾擾,多麼的悠閒寫意啊!很多時候忙碌過後, 我們猛然發覺日復日為了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任務的生活並非我們所渴求的。 緊繃過後, 我們需要舒坦,放鬆的空間。 的確, 為了理想, 勤奮讀書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在知識的浩瀚大海裏充滿了豐富見識,開闊眼界, 建立價值觀, 安撫心靈等數之不盡的珍寶, 當我們有了知識裝備自己, 在邁向理想的路上, 才會更有自信,心裏更踏實, 不懼地向前昂首邁步。 這不是老套之言, 人說的每句話也彷彿更有力量, 自己也會更相信自己。 所以, 為人生作相應適度的努力,還是必須的。 當然,努力過後, 對自己的小獎勵也是必須的。音樂, 是我讀書的調和劑。 今天聽了林奕匡的<一雙手>,裏面的歌詞實在是振奮人心, 他唱出了「一雙手 只要握成拳頭 能捱下去…追 追不到 也得追 成就最渺小的壯舉…這世界 絕情又刻薄 照樣無懼…當 天開眼 暖風吹 雲霧會散開 給我 堡壘」, 作詞人表示此曲包含了勉勵基層的話,作為聽眾, 我覺得這首歌對誰都有鼓勵作用, 在心特別累的時候, 這歌鼓勵了我重拾動力。緊握拳頭, 咬緊牙關, 我們總能熬過去, 人總能走出黑暗。 記住, 緊握拳頭不是孤獨的過程,一隻手握成拳頭, 另一隻手仍是自由的,可以緊握身旁人的手,大家互相扶持。 大家找找屬於自己的調和劑吧! 致剛考畢文憑試的中六生:你們辛苦了!師姐只想告訴你們, 在一個多月後, 當你們回望今天的努力, 你們會發現都是值得的!不論成績單上的結果如何, 你們為自己的人生也都曾奮鬥過, 起碼是埸無悔的挑戰。 放榜前, 大家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吧, 想出走香港的,出發吧!去探索一些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美吧! 想工作的, 嘗試吧! 工作的歷煉使人成長, 走出自己的安全帶,探索吧! 中學匆匆六年, 發現自己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東西嗎? 把握時間把它們重新找回來吧! 致中小學生們:在學習投放了30分鐘,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需要3小時的放鬆時間來獎勵自己」, 不過現在的過於放鬆往往可能造就了以後的哀傷,當考試或功課呈交日期逼近,大家就開始埋怨功課多、老師殘忍等,當然,這一切一切,小編也都經歷過, 所以了解你們的心態。 成長有甜美也有苦澀,只有做好時間管理,做個有規劃的人才能享受到甜苦交集的青春。 加油!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DSE 數學卷二常見錯誤 By Timothy Choi

DSE 數學卷二常見錯誤 By Timothy Choi (HKU BEng Year II)
放大圖片請按右鍵,在新分頁中開啟。




































2016年4月8日 星期五

2016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卷一(閱讀)點評之二 小編:Stephanie Leung from CUHK(文學院二年級)

2016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卷一(閱讀)點評之二 小編:Stephanie Leung from CUHK(文學院二年級)
二、白話篇章 
    許多台灣作家的散文,諸如琦君、白先勇、張曉風等,風格溫厚而不濫情,文字細膩,值得同學仔細品讀。林清玄的作品亦不乏佳作,同學可留意一下。 
  當然到了考試就得功利處之。白話文往往偏長,倘若先仔細閱讀再作答,肯定不夠時間,筆者一般習慣先看題目,再針對性閱讀文章。以這樣功利的目光讀文章,自然要讀到支離破碎,無法欣賞到文章的美,然而考試就得如此。 
  筆者手頭暫未有題目,在此也不妨暫時掙脫考試的思維,賞讀一下林清玄這篇文章。 
《紅心番薯》一文顯然是借番薯表達鄉土、家國之思。有些歷史背景,是必定要知道的:台灣曾是日本殖民地,二戰後交回中國管治,然而不久即發生國共內戰,國民黨落敗南渡台灣。如果這樣基本的歷史都不知道,那就有點麻煩了。 
  即使沒有吃過或者不喜歡吃番薯,也應知道番薯生於泥土裏。番薯這一特性,正好突出了人與土地的連結,因此作者父親抱有非常深厚的感情。 
  當我們以為這又是一篇單純抒發台灣鄉土情懷的文章,作者又講起小時候和大陸的小朋友吵架,你一聲番薯我一聲老芋,又帶出了台灣和大陸的緊密關係。台灣人,除了少數原住民之外,多數都是近代由大陸來台的。個人的鄉土感情,與歷史角度下的家國意識,在這篇文章裏不僅不對立,而且相輔相承。 
  作者父親成長年代,也就是二十世紀的首半,一方面台灣受日本管治,而另一方面作者父親所在的東北,亦受日本侵略。番薯容易生長,又方便攜帶,是匱乏年代的重要糧食。
  作者父親去到南洋打仗,番薯更成了慰藉飢腸與心靈的恩物。他對番薯的感情,就是在這憂患風雨中一點一點凝聚的。而番薯生命力旺盛,又象徵著經歷戰亂年代的人,是那樣吃得苦、倔強。 作者父親的經歷固然是文章主線,然而作者在後段加插了一個賣番薯老人的故事,又使文章更為豐富,跌宕生姿。 
  老人改行賣牛肉麵,又聯繫到城市化割斷人與鄉土的關係的問題,不僅形式上做到首尾呼應,更進一步帶出作者對番薯象徵著的苦難、堅忍與鄉土之思的緬懷。

2016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卷一(閱讀)點評之一 小編:Stephanie Leung from CUHK(文學院二年級)

2016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卷一點評(閱讀)       小編:Stephanie Leung from CUHK(文學院二年級)



點評 一、文言篇章 
  今年出的篇章是魏禧〈吾廬記〉。承接過往的出題趨勢,文章比起最初幾一兩屆簡單,對考生的中國文化知識要求明顯減少。一如去年,考評局今次選取了近代的作品,許多詞彙用法已經較為統一和接近現今用法;能夠基本掌握文言文的考生,都應該能應付(起碼不會像讀韓非子、論語等等先秦篇章般,因太多字詞不懂,連大意都把握不了)。 
  本文作者魏禧系明末清初時人,名氣雖不及過往幾年篇章的作者大,但亦可稱出色的散文家,與侯方域(就是《桃花扇》的男主角)、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明亡之後,魏氏曾經參與抗清活動,乃是能文能武且有氣節之人。
  筆者認識魏禧這號人物,是從讀到他另一篇文章〈大鐵椎傳〉開始。〈大鐵椎傳〉講述了一個執大鐵椎的大力士(因為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就叫他大鐵椎)的事蹟。文章寫得栩栩如生,在筆者心目中留下了一定印象,亦不深奧,同學有興趣不妨一讀。 
大鐵椎不知是否真有其人,卻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盛產「異人」。時局動盪之中,怪傑奇才,或豪氣干雲,或放浪不羈,也算是當時的「時代精神」。
  閑話少提。即使不了解這些背景,單憑〈吾廬記〉,亦應能見出文章主角魏季(即作者之弟)的豪邁形象。用今天的話說,魏季是一個旅行家冒險家。而魏禧看來也不是個怪獸大哥,思想相當開明。魏季喜歡到處冒險遊歷,魏禧身為兄長,也就由弟弟發揮興趣,不勉強他讀書考取功名。 
  魏禧引用了孔子「志士不忘在溝壑」一句話,不忘是不怕的意思,全句話就是說有志之士不怕橫死街頭,其實還是頌揚士人不畏死、捨生取義。這句話乍看可能有些難懂,但同學也不必被引經據典嚇倒。古人寫文章可能比較含蓄,但文章寫來畢竟是叫人看懂的,含沙射影欲言又隱的文章其實是少數,考評局大概也不會這樣為難大家。 
  如果作者不同意孔子的說法,應該會提出非常完整明確的理由反駁,不可能兩句話就含混過去,畢竟在古代反對儒家的說法是相當大膽的行為。 
  此處因而可推斷為作者引用儒家名言支持其觀點。那句話就是作為論據配合文章的論點,加強文章的說服力。論據怎會和論點相違背的呢?所以,即使真的不明白那句話也不要緊,看得懂文章的大意,細節是可以推斷的。 
  此外,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記」這種文體,作者往往都會非常直接地在文章首段或尾段講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都是這樣。〈吾廬記〉則分別在一頭一尾都有交待寫作的緣起,首段解釋了吾廬是弟弟新建的屋,末段則說吾廬建成之後許多好友寫詩慶賀,而自己寫文記述。這種手法,比許多白話文還要明白清楚。 筆者喜愛古典文學,讀文言文可能稍多於一般同齡人,然而筆者也和大家一樣,不會一字一句都明白,不時都要靠推斷以掌握文意。總之,切忌視文言文為畏途,未看信心已經先打個八折;以平常心處之,文言文其實也不比白話文深奧太多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突然又已一年 - 2016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卷二(寫作)回顧: 題目有意思! 小編: Jessica Fok


突然又已一年 - 2016中文科(卷二)回顧: 題目有意思!                 小編: Jessica Fok

為何在遊蕩裡 在遊玩裡 突然便老去
的旋在耳畔回盪, 當中的歌詞讓人不得不感歎自由自在的童年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 從兒時牙牙學語, 和小伙伴輕, 六年又六年, 過小學、中學放榜, 轉瞬間發現自己已是一名應屆文憑試考生, 一路走來, 回望沿途風景, 原來自己已經歷了許多, 成長了不少, 隨着四月份考試季到來, , 為人生又一重要時刻準備好了嗎?
今日中學文憑試(DSE)核心科目正式開考, 唔知大家有冇留意中文科(卷二)題目呢? 以下就係今日啱啱出爐既題目, 唔知大家有咩心水呢? 有冇把握?
題一: 試以「熱鬧過後,我卻感到失落。」為首句,續寫這篇文章。
小編感想: 記敍抒情文一向是熱門題目. 這條題目看似較簡單直接, 沒有陷阱, 但若想取高分, 「深度」就是關鍵. 根據題目, 失落是熱鬧「過後」的感受, 代表了當你描述的事情進行中時, 你並不感到失落, 當熱鬧的氛圍一點點散去, 之前的歡愉感等也隨之散去, 驀然發現失落才是內心深處的感覺, 早前的喜悅或許只是一時精神錯亂罷了; 場景由人頭湧湧, 往來如鯽, 冷卻為孤身隻影, 或許喜悅只是別人的相信本文高分重點為如何表現心情的轉變, 融情入景為佳若能把熱鬧昇華為人生的某些境遇, 相信相關的失落感必有更深意義剩下的由大家去發掘了!
題二: 有人在活動中找到快樂,有人在大自然之中找到快樂,有人在某個時刻、場景之中找到快樂......,你在什麼之中找到快樂呢?試為「我在________之中找到快樂」補上一詞,並以此為題,寫作一文章一篇。請把文題寫在答題簿的第一行。
小編感想: 跳出考試的思維, 「快樂」究竟是什麼? 考上心儀大學是快樂? 讀到神科是快樂? 考不上八大就是絶望? 其實, 「快樂」沒有公程式, 於我而言, 只要享受做某件事的過程, 你會因為那件事的成功而感喜悅, 正如大家此時此刻正如火如荼地為考上心儀大學奮鬥, 為向夢想進發而感興奮, 公開試其實也可以是你獲得快樂的過渡階段, 這樣的思考方式, 大家會輕鬆一點嗎?  
3. 有人認為「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
小編感想: 傳統能作為創新的藍本? 傳統包含繁文縟節因而阻礙創新的步伐? 你們認為呢? 小編認為以上沒有絶對的對錯, 視乎情況而言. 時代的進步正反映出不斷創新的重要性, 社會發展也是以傳統為起點不斷改革, 因此小編認為傳統對於創新有一定作用, 只是我們不應被過分被傳統束縛着


希望大家在今天的第一戰凱旋歸來! 無論你對自己既表現滿唔滿意, “Let it go~ let it go~” , 大家別再回頭, 昂首向前吧! 祝一切順利!

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文言知識 (有待補充) 小編: Stephanie Leung

文言知識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一至四冊、
整理:Stephanie

甲、文言虛詞
註:不會考核詞性及語法分析,僅方便索引及供參考

(一)然
1. 助詞
附於副詞或形容詞詞尾
「地」、「着」、「的樣子」
望之蔚而深秀者,瑯琊也。
山肴野簌,雜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2. 連詞
表示轉折
「不過」、「但是」
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3. 代詞
代替前面所述的事情
「如此」、「這樣」
坐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也。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

(二)之
1. 結構助詞
用於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的」
晦明變化者,山間朝暮也。
醉翁意不在酒。
2. 人稱代詞
代稱人、事、物
「他(們)」、「她(們)」、「它(們)」
雞肋者,食無肉,棄有味。
3. 指示代詞
「此」、「這」
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屬予作文以記
4. 動詞
「到」、「去」
沛公引兵薛。
送孟浩然廣陵。

(三)而
1. 連詞
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聯繫
a.      並列關係
        →「和」
    望之蔚然深秀者,瑯琊也。
嗚之。
黑質白章。
b.      時間(先後)關係
        →「然後」、「而且」
    日出林霏開,雲歸巖穴暝。
    水聲潺潺瀉出者。
    飲少輒醉,年又最高。
c.      轉折關係
        →「但是」、「卻」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不知人之樂。
2. 人稱代詞
第二人稱代詞,同「爾」、「汝」、「若」
「你」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四)者
1. 代詞
用於謂詞或謂詞性短語後面,構成謂詞性「者」字結構
......的人」、「......的事物」
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
募有能捕之,當其租入。
不可諫,者猶可追。
2. 語氣助詞
表示提示、停頓或判斷(「有......者」句式),不與前面詞句結句,不充當句子成分(刪去亦不影響句意)
有蔣氏,專其利三世矣。
言之,貌若甚戚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醉翁亭也。

(五)也
1. 語氣助詞
用於句末,表示肯定、解釋、疑問、祈使等語氣
苛政猛於虎。(感嘆)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判斷)
鳥之將死,其鳴哀。(停頓)
觸風雨,犯寒暑.......往往而死者相藉。(解釋)

(六)是
1. 代詞
用作主語、賓語、定語、謂語
「此」、「這」
自吾氏三世居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哉。
有甚蛇者乎。
2. 助詞
用於前置賓語與謂語動詞之間,強調賓語
小國將君望,敢不唯命是聽。
3.
與介詞「故」、「以」、「用」連用,表示因果
「所以」、「因此」
吾嘗奪諸響馬物,不順者輒擊殺之,眾魁請長其群,吾又不許,以讎我。

(七)矣
1. 語氣詞
a.      表示動態,意味事物的變化發展
        →「了」、「啦」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則又在六國下
b.      與疑問詞結合,成疑問語氣
    年幾何

(八)哉
1. 語氣詞
a.      表示感嘆
        →「啊」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
b.      與疑問詞結合或與「豈」字呼應,表示反問
        →「呢」
    豈主人之子孫,則必不善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九)乎
1. 語氣詞
表示疑問
「嗎」、「呢」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
飲食得無疏

(十)耳
1. 語氣詞
a.      「而已」合音,表示限止語氣
        →「罷了」
    技止此
b.      表示肯定語氣
    恃鬻

(十一)或
1. 不定代詞
稱代人、事、物
「有人」、「有些人」、「有的人」......
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2. 副詞
表示游移,估量語氣
「或許」、「也許」
當與秦相較,未易量。
馬之千里者,一食盡粟一石。
3. 連詞
a.      表示假設關係
        →「偶或」、「如果」
b.      選擇連詞
        →「或者」
        命巾車,棹孤舟。
    如逢魏兵,不戰,以驚其心。

(十二)其
1. 人稱代詞
稱代人、事、物
a.      領屬性定語(=名詞+之)
        →「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之得者,實百倍。
    用武之不終也。
b.      活用作第一人稱、第二人稱代詞
        →「我」、「你」
2. 指示代詞
用於名詞式名詞性短語前,起指示作用
「那」、「那個」、「這」、「其中的」
人弗能應也。
一犬坐於前。
人之道,還治人之身。
3. 副詞
a.      用於句首或謂語前,表示語氣
「大概」、「或許」、「可能」、「難道」、「一定」、「應當」
欲加之罪,無辭乎?
用人而已,在多乎?
b.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在末來
        →「將」
4. 連詞
a.      表示假設
        →「如果」
b.      表示選擇
「還是」、「是......(還)是......
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十三)何
1.  疑問代詞
a.      作賓語,用於動詞、介詞的前或後,表示反問、否定
        →「甚麼」、「哪裏」
        以知之?
b.      單獨作謂語
        →「為甚麼」、「甚麼」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哉?
        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      修飾名詞,作定語
        →「甚麼」、「哪裏」
內省不疚,夫懼?
d.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作狀語,表示反問
        →「為甚麼」、「怎麼」
        可廢也?
    以知燕王?

(十四)乃
1. 副詞
a.      表示二事前後相承或相因
        →「便」、「於是」
        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前曰。
b.      表示轉折或出乎意料
        →「卻」、「竟」
    今君乃亡趙走燕
c.      表示限於一定範圍、數量
        →「才」、「只」
d.      判斷句中表示對主語的申明和辯白
        →「是」、「就是」
2. 代詞
代第二人稱
「你」、「你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翁。
爾其毋忘父之志。

(十五)以
1. 介詞
a.      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憑藉、前提等
        →「拿」、「用」、「憑」
    諮臣當世之事。
b.      表示所處置的對象
        →「把」
c.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
        →「在」、「從」
d.      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
        →「由於」、「因為」
2. 連詞
a.      並列關係
        →「而」、「而且」
b.      目的關係
        →「以致」、「為了」
    誠宜開張聖聽,光先帝遺德。
c.      承接關係
「而」
    謹拜表聞。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諫之路也。
d.      表示假設
        →「如果」、「假使」
3. 代詞
「這」、「這樣」
雖乘奔御風,不疾也。

(十六)於
1. 介詞
a.      引進動作、行為、目的的時間、處所
        →「在」、「在......方面」
    然侍衛之臣不懈內。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危難之間。
b.      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引望動作行為的對象
        →「向」、「給」、「到」、「從」、「自」
    是臣盡節陞下也。
    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欲報之陞下也。
c.      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方面或原因
        →「對」、「對於」、「由於」
    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也。
    其勢弱秦。
d.      表示引進比較的對象
        →「比」、「勝過」
    冰,水為之,而寒水。
    急於星火。
e.      單獨表示被動、或與前面的「見」、「受」合起來表示被動
        →「被」、「受」、「獲」等
    臣誠恐見欺王而負趙。
    而君幸趙王。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遠近。

(十七)所
1. 結構助詞
用於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前,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短語,表示對象、方法、原因
......的人」、「......的地方」
此先漢以興隆也。
必能裨補闕漏,有廣益。
非臣隕首能上報。

(十八)為
1. 介詞
a.      表示對象,有「為了」、「給」、「替」、「向」等意思
    非開利孔民罪梯者也。
非以利而賈萬物也。
b.      表示被動
    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虜所繫獲也。
    先即制人,後則人所制。
c.      繫詞
        →「是」
    百姓之不見保,不用恩焉。
    凡用兵之法,全國上,破國次之。
d.      動詞
        →「做」、「作為」、「製造」等
    非獨齊、阿之嫌,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耳。
    吏恣留難,與之市。

(十九)則
1. 連詞
表示不同的復句關係
「就」、「那麼」
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
既來之,則安之。
2. 副詞
「是」、「就是」、「已經」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雖隕於深淵,則天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