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文言知識 (有待補充) 小編: Stephanie Leung

文言知識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圖書公司《新高中中國語文新編》一至四冊、
整理:Stephanie

甲、文言虛詞
註:不會考核詞性及語法分析,僅方便索引及供參考

(一)然
1. 助詞
附於副詞或形容詞詞尾
「地」、「着」、「的樣子」
望之蔚而深秀者,瑯琊也。
山肴野簌,雜而前陳者,太守宴也。
2. 連詞
表示轉折
「不過」、「但是」
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
3. 代詞
代替前面所述的事情
「如此」、「這樣」
坐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也。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

(二)之
1. 結構助詞
用於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的」
晦明變化者,山間朝暮也。
醉翁意不在酒。
2. 人稱代詞
代稱人、事、物
「他(們)」、「她(們)」、「它(們)」
雞肋者,食無肉,棄有味。
3. 指示代詞
「此」、「這」
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屬予作文以記
4. 動詞
「到」、「去」
沛公引兵薛。
送孟浩然廣陵。

(三)而
1. 連詞
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動詞性短語,表示兩種性質或兩種行為的聯繫
a.      並列關係
        →「和」
    望之蔚然深秀者,瑯琊也。
嗚之。
黑質白章。
b.      時間(先後)關係
        →「然後」、「而且」
    日出林霏開,雲歸巖穴暝。
    水聲潺潺瀉出者。
    飲少輒醉,年又最高。
c.      轉折關係
        →「但是」、「卻」
    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不知人之樂。
2. 人稱代詞
第二人稱代詞,同「爾」、「汝」、「若」
「你」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四)者
1. 代詞
用於謂詞或謂詞性短語後面,構成謂詞性「者」字結構
......的人」、「......的事物」
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齧人,無禦之
募有能捕之,當其租入。
不可諫,者猶可追。
2. 語氣助詞
表示提示、停頓或判斷(「有......者」句式),不與前面詞句結句,不充當句子成分(刪去亦不影響句意)
有蔣氏,專其利三世矣。
言之,貌若甚戚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醉翁亭也。

(五)也
1. 語氣助詞
用於句末,表示肯定、解釋、疑問、祈使等語氣
苛政猛於虎。(感嘆)
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判斷)
鳥之將死,其鳴哀。(停頓)
觸風雨,犯寒暑.......往往而死者相藉。(解釋)

(六)是
1. 代詞
用作主語、賓語、定語、謂語
「此」、「這」
自吾氏三世居鄉,積於今六十歲矣。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哉。
有甚蛇者乎。
2. 助詞
用於前置賓語與謂語動詞之間,強調賓語
小國將君望,敢不唯命是聽。
3.
與介詞「故」、「以」、「用」連用,表示因果
「所以」、「因此」
吾嘗奪諸響馬物,不順者輒擊殺之,眾魁請長其群,吾又不許,以讎我。

(七)矣
1. 語氣詞
a.      表示動態,意味事物的變化發展
        →「了」、「啦」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則又在六國下
b.      與疑問詞結合,成疑問語氣
    年幾何

(八)哉
1. 語氣詞
a.      表示感嘆
        →「啊」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
b.      與疑問詞結合或與「豈」字呼應,表示反問
        →「呢」
    豈主人之子孫,則必不善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

(九)乎
1. 語氣詞
表示疑問
「嗎」、「呢」
微獨趙,諸侯有在者
飲食得無疏

(十)耳
1. 語氣詞
a.      「而已」合音,表示限止語氣
        →「罷了」
    技止此
b.      表示肯定語氣
    恃鬻

(十一)或
1. 不定代詞
稱代人、事、物
「有人」、「有些人」、「有的人」......
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2. 副詞
表示游移,估量語氣
「或許」、「也許」
當與秦相較,未易量。
馬之千里者,一食盡粟一石。
3. 連詞
a.      表示假設關係
        →「偶或」、「如果」
b.      選擇連詞
        →「或者」
        命巾車,棹孤舟。
    如逢魏兵,不戰,以驚其心。

(十二)其
1. 人稱代詞
稱代人、事、物
a.      領屬性定語(=名詞+之)
        →「他(們)的」、「她(們)的」、「它(們)的」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之得者,實百倍。
    用武之不終也。
b.      活用作第一人稱、第二人稱代詞
        →「我」、「你」
2. 指示代詞
用於名詞式名詞性短語前,起指示作用
「那」、「那個」、「這」、「其中的」
人弗能應也。
一犬坐於前。
人之道,還治人之身。
3. 副詞
a.      用於句首或謂語前,表示語氣
「大概」、「或許」、「可能」、「難道」、「一定」、「應當」
欲加之罪,無辭乎?
用人而已,在多乎?
b.      表示動作行為發生在末來
        →「將」
4. 連詞
a.      表示假設
        →「如果」
b.      表示選擇
「還是」、「是......(還)是......
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十三)何
1.  疑問代詞
a.      作賓語,用於動詞、介詞的前或後,表示反問、否定
        →「甚麼」、「哪裏」
        以知之?
b.      單獨作謂語
        →「為甚麼」、「甚麼」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哉?
        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c.      修飾名詞,作定語
        →「甚麼」、「哪裏」
內省不疚,夫懼?
d.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作狀語,表示反問
        →「為甚麼」、「怎麼」
        可廢也?
    以知燕王?

(十四)乃
1. 副詞
a.      表示二事前後相承或相因
        →「便」、「於是」
        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於趙。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前曰。
b.      表示轉折或出乎意料
        →「卻」、「竟」
    今君乃亡趙走燕
c.      表示限於一定範圍、數量
        →「才」、「只」
d.      判斷句中表示對主語的申明和辯白
        →「是」、「就是」
2. 代詞
代第二人稱
「你」、「你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翁。
爾其毋忘父之志。

(十五)以
1. 介詞
a.      表示動作行為的工具、憑藉、前提等
        →「拿」、「用」、「憑」
    諮臣當世之事。
b.      表示所處置的對象
        →「把」
c.      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處所
        →「在」、「從」
d.      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
        →「由於」、「因為」
2. 連詞
a.      並列關係
        →「而」、「而且」
b.      目的關係
        →「以致」、「為了」
    誠宜開張聖聽,光先帝遺德。
c.      承接關係
「而」
    謹拜表聞。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塞忠諫之路也。
d.      表示假設
        →「如果」、「假使」
3. 代詞
「這」、「這樣」
雖乘奔御風,不疾也。

(十六)於
1. 介詞
a.      引進動作、行為、目的的時間、處所
        →「在」、「在......方面」
    然侍衛之臣不懈內。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危難之間。
b.      表示動作行為的趨向,引望動作行為的對象
        →「向」、「給」、「到」、「從」、「自」
    是臣盡節陞下也。
    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欲報之陞下也。
c.      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的方面或原因
        →「對」、「對於」、「由於」
    未嘗不嘆息痛恨桓靈也。
    其勢弱秦。
d.      表示引進比較的對象
        →「比」、「勝過」
    冰,水為之,而寒水。
    急於星火。
e.      單獨表示被動、或與前面的「見」、「受」合起來表示被動
        →「被」、「受」、「獲」等
    臣誠恐見欺王而負趙。
    而君幸趙王。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遠近。

(十七)所
1. 結構助詞
用於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前,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短語,表示對象、方法、原因
......的人」、「......的地方」
此先漢以興隆也。
必能裨補闕漏,有廣益。
非臣隕首能上報。

(十八)為
1. 介詞
a.      表示對象,有「為了」、「給」、「替」、「向」等意思
    非開利孔民罪梯者也。
非以利而賈萬物也。
b.      表示被動
    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虜所繫獲也。
    先即制人,後則人所制。
c.      繫詞
        →「是」
    百姓之不見保,不用恩焉。
    凡用兵之法,全國上,破國次之。
d.      動詞
        →「做」、「作為」、「製造」等
    非獨齊、阿之嫌,蜀、漢之布也,亦民間之所耳。
    吏恣留難,與之市。

(十九)則
1. 連詞
表示不同的復句關係
「就」、「那麼」
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
既來之,則安之。
2. 副詞
「是」、「就是」、「已經」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雖隕於深淵,則天命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