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卷一點評(閱讀) 小編:Stephanie
Leung from CUHK(文學院二年級)
點評 一、文言篇章
今年出的篇章是魏禧〈吾廬記〉。承接過往的出題趨勢,文章比起最初幾一兩屆簡單,對考生的中國文化知識要求明顯減少。一如去年,考評局今次選取了近代的作品,許多詞彙用法已經較為統一和接近現今用法;能夠基本掌握文言文的考生,都應該能應付(起碼不會像讀韓非子、論語等等先秦篇章般,因太多字詞不懂,連大意都把握不了)。
本文作者魏禧系明末清初時人,名氣雖不及過往幾年篇章的作者大,但亦可稱出色的散文家,與侯方域(就是《桃花扇》的男主角)、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明亡之後,魏氏曾經參與抗清活動,乃是能文能武且有氣節之人。
筆者認識魏禧這號人物,是從讀到他另一篇文章〈大鐵椎傳〉開始。〈大鐵椎傳〉講述了一個執大鐵椎的大力士(因為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就叫他大鐵椎)的事蹟。文章寫得栩栩如生,在筆者心目中留下了一定印象,亦不深奧,同學有興趣不妨一讀。
大鐵椎不知是否真有其人,卻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盛產「異人」。時局動盪之中,怪傑奇才,或豪氣干雲,或放浪不羈,也算是當時的「時代精神」。
閑話少提。即使不了解這些背景,單憑〈吾廬記〉,亦應能見出文章主角魏季(即作者之弟)的豪邁形象。用今天的話說,魏季是一個旅行家冒險家。而魏禧看來也不是個怪獸大哥,思想相當開明。魏季喜歡到處冒險遊歷,魏禧身為兄長,也就由弟弟發揮興趣,不勉強他讀書考取功名。
魏禧引用了孔子「志士不忘在溝壑」一句話,不忘是不怕的意思,全句話就是說有志之士不怕橫死街頭,其實還是頌揚士人不畏死、捨生取義。這句話乍看可能有些難懂,但同學也不必被引經據典嚇倒。古人寫文章可能比較含蓄,但文章寫來畢竟是叫人看懂的,含沙射影欲言又隱的文章其實是少數,考評局大概也不會這樣為難大家。
如果作者不同意孔子的說法,應該會提出非常完整明確的理由反駁,不可能兩句話就含混過去,畢竟在古代反對儒家的說法是相當大膽的行為。
此處因而可推斷為作者引用儒家名言支持其觀點。那句話就是作為論據配合文章的論點,加強文章的說服力。論據怎會和論點相違背的呢?所以,即使真的不明白那句話也不要緊,看得懂文章的大意,細節是可以推斷的。
此外,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記」這種文體,作者往往都會非常直接地在文章首段或尾段講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都是這樣。〈吾廬記〉則分別在一頭一尾都有交待寫作的緣起,首段解釋了吾廬是弟弟新建的屋,末段則說吾廬建成之後許多好友寫詩慶賀,而自己寫文記述。這種手法,比許多白話文還要明白清楚。 筆者喜愛古典文學,讀文言文可能稍多於一般同齡人,然而筆者也和大家一樣,不會一字一句都明白,不時都要靠推斷以掌握文意。總之,切忌視文言文為畏途,未看信心已經先打個八折;以平常心處之,文言文其實也不比白話文深奧太多。
今年出的篇章是魏禧〈吾廬記〉。承接過往的出題趨勢,文章比起最初幾一兩屆簡單,對考生的中國文化知識要求明顯減少。一如去年,考評局今次選取了近代的作品,許多詞彙用法已經較為統一和接近現今用法;能夠基本掌握文言文的考生,都應該能應付(起碼不會像讀韓非子、論語等等先秦篇章般,因太多字詞不懂,連大意都把握不了)。
本文作者魏禧系明末清初時人,名氣雖不及過往幾年篇章的作者大,但亦可稱出色的散文家,與侯方域(就是《桃花扇》的男主角)、汪琬合稱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明亡之後,魏氏曾經參與抗清活動,乃是能文能武且有氣節之人。
筆者認識魏禧這號人物,是從讀到他另一篇文章〈大鐵椎傳〉開始。〈大鐵椎傳〉講述了一個執大鐵椎的大力士(因為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就叫他大鐵椎)的事蹟。文章寫得栩栩如生,在筆者心目中留下了一定印象,亦不深奧,同學有興趣不妨一讀。
大鐵椎不知是否真有其人,卻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盛產「異人」。時局動盪之中,怪傑奇才,或豪氣干雲,或放浪不羈,也算是當時的「時代精神」。
閑話少提。即使不了解這些背景,單憑〈吾廬記〉,亦應能見出文章主角魏季(即作者之弟)的豪邁形象。用今天的話說,魏季是一個旅行家冒險家。而魏禧看來也不是個怪獸大哥,思想相當開明。魏季喜歡到處冒險遊歷,魏禧身為兄長,也就由弟弟發揮興趣,不勉強他讀書考取功名。
魏禧引用了孔子「志士不忘在溝壑」一句話,不忘是不怕的意思,全句話就是說有志之士不怕橫死街頭,其實還是頌揚士人不畏死、捨生取義。這句話乍看可能有些難懂,但同學也不必被引經據典嚇倒。古人寫文章可能比較含蓄,但文章寫來畢竟是叫人看懂的,含沙射影欲言又隱的文章其實是少數,考評局大概也不會這樣為難大家。
如果作者不同意孔子的說法,應該會提出非常完整明確的理由反駁,不可能兩句話就含混過去,畢竟在古代反對儒家的說法是相當大膽的行為。
此處因而可推斷為作者引用儒家名言支持其觀點。那句話就是作為論據配合文章的論點,加強文章的說服力。論據怎會和論點相違背的呢?所以,即使真的不明白那句話也不要緊,看得懂文章的大意,細節是可以推斷的。
此外,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記」這種文體,作者往往都會非常直接地在文章首段或尾段講述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都是這樣。〈吾廬記〉則分別在一頭一尾都有交待寫作的緣起,首段解釋了吾廬是弟弟新建的屋,末段則說吾廬建成之後許多好友寫詩慶賀,而自己寫文記述。這種手法,比許多白話文還要明白清楚。 筆者喜愛古典文學,讀文言文可能稍多於一般同齡人,然而筆者也和大家一樣,不會一字一句都明白,不時都要靠推斷以掌握文意。總之,切忌視文言文為畏途,未看信心已經先打個八折;以平常心處之,文言文其實也不比白話文深奧太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